第322章 送礼(2 / 2)

拿来了,还请建阳先生看看。”

柯寿孙,号钟石,元末明初最有名的制砚家之一,所刻石砚意境神藏,被时人称为集宋元古画、秦汉刀法之神髓,从明代初年就被文人所珍视。

王文龙道:“我对古砚也不甚熟悉。”

倒是叶昼则走上前来,仔细看了看,点头道:“这刀法意境,的确有柯钟石‘枕石斋’的水准。”

王文龙在这方面的审美水平也就一般,但他看着叶昼则拿起那古砚呵了一口气,瞬间便在砚池之中留下一片水雾,这可是夏天,瓷砖都没有这个效果,接着叶昼则又拿手指在自己呵气的地方一划,水渍瞬间润开,王文龙也明白啥叫名砚了。

这砚台如此细腻,就可以保证沾墨不损笔毫,而且导热不强,冬天时砚台中的墨汁也不容易结冰。

漂亮、好用,招人喜欢。

见王文龙对这砚台露出欣赏神色,刘成连忙又打开旁边一个木匣道:“我还有一沓金粟山藏经纸。”

听到这名头王文龙不禁一惊:“金粟笺?”

叶昼则也一改无所谓神色,上来察看。

就见匣子之中静静躺着一沓六十厘米见方的大开黄纸,正面抄着经文,还有“金粟山藏经纸”的小红印。

王文龙也忍不住小心翼翼的拿起一张纸查看,他发现这纸十分细腻,且很厚,正面写字并不会透到背面,拿在手中有挺拓之感,纸面崭新光洁,完全想象不到这是六百多年前的纸张。

金粟山藏经纸是北宋时金粟寺专门制造来抄写《大藏经》的纸张,制造工艺已经不传,只知大抵是先用蜡泡过,还经过重压的工序,并且用药水浸染发黄。

这纸厚且重,但是又精细滑腻,更关键是久存不朽,放了几百年纸不烂不碎,且上面的字迹颜色都不带变的,从宋代就被人奉为写书法的上品。

最开始寺庙废弃的时候这些藏经纸还被当地百姓拿回去糊墙,但被发现好处之后就开始有人珍藏甚至偷盗,到六百年后金粟山藏经纸早就已经贵胜黄金。

祝枝山、董其昌都寻访过几张金粟笺,苦思冥想创作之后,小心翼翼的将自己的作品写于其上。

明代时这纸还能看见,前世到清代这纸存世更少,乾隆皇帝想拿这玩意写诗都要裁成小张计划着用,留下的纸头也充分利用,专门拿细毛笔在上面用小字写满诗文。

别看眼前这只是一沓纸,没个几百两银子下不来,更重要是有价无市,拿几百两想要找这几张纸都没处买去。

这刘成还真挺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