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劣印快书(2 / 2)

钱供不应求,那么这年代一串钱仅仅八十多甚至七十几文的情况都是有的。

他直接掏出一串小钱:“南京小串收不收?”

王文龙笑着说道:“外出去找商人谈点事情。”

身前脚夫指指自己背着的福食兜:“咱们出来做工,中午就是吃的王老爷引种的马铃薯,去年福建旱灾,要没有王老爷的瓜菜代之法只怕要饿死好多人。”

从和传教士的交流之中他已经理解了数学是自然哲学之母的概念,一切天文航海知识都离不开数学。

王文龙抄的其实就是布里格斯的常用对数表,总共才三十二页,计算精度也很有限,但是用于应付日常的四五位数的精确度计算还是足够。

却没想到他一提了王建阳的名字那两个抬滑竿的脚夫就起了兴致。

王文龙连忙出来迎接:“幸会幸会,在下便是王文龙了。”

“嘶……你这书印的也太……”他连忙回头,却见那书商已经跑得不见人影。

坐上滑杆,徐光启就同那抬滑竿的两个脚夫询问王文龙的情况。

那书商接过徐光启的铜钱串子检查了一番,道:“这钱厚,用得用得。”

小船过了钞关进入福州江面,徐光启随着客船摇摇晃晃,终于到达城中码头。

徐光启心中惊道:居然如此便宜!

接着王文龙就对众人分派工作:“今天经纶、景南,你们去跟文人大户接洽,我则去找商人,看有没有人愿意做这地瓜粉的生意。”

这年代不同地区的铜钱比价不一,甚至一串钱的数量也不确定,比如南京的一串小钱当做一百文使用其实只有九十七枚,到了福建有的地方把九十文钱当做一串。

而理解了对数概念之后徐光启不禁兴奋。

好处也有:许多过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人家在那版印刷普及之后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如果徐光启买到的是王文龙授权的书刻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这三本书全都是在王文龙的作品面世之后自己翻印的,而这年头还偏偏没有什么版权概念,王文龙想要维权都维不了。

徐光启第一本翻开的就是《欧体楷书九十二发》。

徐光启厉行节俭,一个举人老爷还是跟做生意的商贩一起挤夜航船,路上也没带仆人。

虽然这三本书都只是小册子的薄厚程度,但毕竟也是有装帧的真正书籍,并不是简单的传单之类,如果放在南京或松江至少得要价八十文。

船夫见徐光启穿着简朴,只道他是个来福州应馆的先生,见徐光启态度礼貌,他便给指了个方向。

徐光启更是来了兴趣,直接招手说道:“王建阳的书怎么卖?”

王文龙先带着徐光启一起去了布政使司衙门,同众人介绍了徐光启的身份。

徐光启正是喜欢这种实际上有利于民生的事情,闻言颇为好奇,于是主动要求跟着王文龙一起出门。

起轿之后徐光启就靠在滑竿上看书,才翻了两页就皱起眉头。

到了油印作坊,徐光启在门口便问作坊里的工人:“王建阳可是在家中?”

“最近福建正在推广救荒的地瓜,农民们收了地瓜不好交税,所以我想联系商人,看能否打通卖地瓜粉的渠道。”

“商人?”

脚夫见他要买东西干脆落轿歇气。

而徐光启则对王文龙这热情的态度颇感觉亲切。

书商拿着钱高兴的去了。

徐光启于是掏了一串钱又排出二十文散的,一口气把三本书全部买下,那书商道:“多谢老爷。”

“哪怕是小商人小生意,咱们也可以让他们来尝试,千万不要轻视了。”

陈经纶、邓志谟全都点头表示明白。

商量好分工王文龙带着王平保走出衙门,徐光启跟在后面奇怪问道:“建阳,像你们这般推广新东西能有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