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来势汹汹的罗瑟汉姆(1 / 2)

锋线潇洒哥 3井瘦 1130 字 2023-02-20

伯恩茅斯队在新年后第一场比赛,依旧保持火热的竞技状态。 球员的默契和阅读比赛能力,已经不需要主教练时刻在场边提醒。 刚才的进球,就是球员在比赛过程中,对于场地空间和时机的理解。 毕竟教练在战术安排,只是在大方向上的一个战略。 虽然也有细化,但踢球的是场上22名球员,他们必须在快节奏的比赛中,通过对进攻倾向的判断,而做出调整。 对手既然想用中场球员的跑动,来弥补两翼空当。 那么就调动他们防守,让他们跑,消耗他们体力。 然后把球打到弱侧位置,建立进攻优势。 第35分,罗西回撤到中场,形成五中场,更是加大了罗瑟汉姆防守压力。 里奇的转移球,又精准地交给边路的瑞安-弗雷泽。 但这一次,罗瑟汉姆的前腰普林格尔,已经防守到位。 此时的罗瑟汉姆,形成一个4-4-2的阵型,很好地对边路进行保护。 瑞安-费雷泽看到对方防守严密,将球回给后腰。 普林格尔立刻向皮球方向逼抢,对持球人进行压迫,迫使他把球转移到右侧。 在这里,罗瑟汉姆已经形成三人强侧防守,在人数上是势均力敌,完全限制住对手的边路进攻。 没有机会的伯恩茅斯,前进和横向都没有很好的出球线路,只能回传。 突然间,伯恩茅斯球员发现,自己的进攻速度,居然慢了下来。 是一种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慢,像是被对手时刻威胁要害,而被迫导致整体的进攻非常不顺,别扭的感觉。 这段时间,皮球虽然在伯恩茅斯的控制之下,但他们传球都是无效传球,毫无意义。 而且对方的逼抢也积极起来,在前场形成1v1单防,甚至有时候会被对手夹防。 第40分钟,伯恩茅斯队在外围始终找不到机会,有些烦躁地前腰里奇,尝试强行给到边路的威尔逊。 普林格尔快速从中路补防到位,与边后卫里斯对他进行包夹。 威尔逊的出球线路完全被锁死,只能强行突破防守。 对方也猜到威尔逊会强行突破,当威尔逊速度刚起来时,由普利格尔事先卡住身位,暂缓他的速度,再由队友将球断下。 两人的精彩默契地防守,也是得到主场球迷的一片掌声。 主场的球迷,也能感受到球队正在渐渐掌握比赛主动。 里斯持球突破威尔逊身后的空当,在无人防守下,从容观察前场的情况,然后传出一记质量极高的斜长传,转移到右边路。 在这里,右边后卫布林德利已经快速插上。 这4-3-1-2阵容在反击时,两个边后卫必须积极前插,参与中场边路或者前场进攻。 由于伯恩茅斯队原先将进攻集中在右路,左侧的防守自然薄弱,被布林德利轻松持球推进。 在没有回防到位的情况下,两名边后卫在边线附近面对面 1v1? 可布林德利并没有打算过人,而是将球横传给队友斯莫尔伍德后,转身前插。 伯恩茅斯队的边后卫也第一时间转身回追,盯防布林德利的套边进攻。 斯莫尔伍德拿球轻松转身,面对奥凯恩的防守,他先是将球往右边趟了一步后,转移给中路靠左的前锋鲍厄里。 伯恩茅斯队在这里防守十分薄弱,戈斯林在奋力回追,队长库克只能先上提防守,延缓鲍厄里进攻速度。 就这样,伯恩茅斯队没能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包夹,鲍厄里在禁区前沿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抬头观察,然后从容起脚,把球向右斜传入禁区。 从布林德利前插时,边后卫尹恩-哈特就一直回追,并没有失去位置。 当他看到球转移到中路时,对布林德利的防守有些松懈,而且对方也处在越位位置。 但就是这个疏忽的空隙,布林德利往回走了一步,并没有形成越位。 而鲍厄里的传球,并没有传给距离自己最近前锋克拉克-哈里斯,而是给到位置更靠后的布林德利脚下。 皮球越过中卫卡吉尔的头顶,准确地落在布林德利身前。 插入禁区内的布林德利,也是不停球直接起脚射门,打向球门近角。 门将坎普飞身封堵球门近角,可惜还是晚了一步。 【goal!!!!】 【球进了,罗瑟汉姆队利用一次反击机会,由边后卫布林德利扳平比分。】 【这次反击思路相当清晰,就是利用两个边后卫的高速插上,通过大范围横向的转移球,撕开伯恩茅斯队的防线,终于找到进球机会。】 【如果说,伯恩茅斯队是利用地面短传来寻找机会,那么罗瑟汉姆队,则是利用空中长传球,找到空当。】 【两队都打出了浓烈的个人风格,我敢说,这是本轮开赛的足总杯比赛中,最精彩的一场比赛。】 进球后的史蒂夫-埃文斯,得意地推了推眼镜。 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库克鼓励队友,比赛才刚刚开始,只是扳平比分而已,接下来要继续保持刚才的状态。 中圈开球后,伯恩茅斯的进攻刚推进半场,瞬间遭到对方的逼抢。 和之前一模一样,罗瑟汉姆的防守,不再是要求中场三名球员利用大范围跑动,以此达到封锁边路的目的。 前腰普林格尔,总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对方后腰进行长传转移的点,并对其给予一定压力。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第一时间压制伯恩茅斯队的横向转移,可以让中场球员有足够地时间移动防守。 在普林格尔的积极防守下,中场球员甚至是可以减少不必大范围的移动,节省体力。 仅仅因为他一个人跑动,可以让整支队伍的球员得以保存体力,不必“兴师动众”大范围的横向移动来弥